海尔联盟,鱼跳龙门

-- 企业联盟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竞争转变为泛产业链的团体竞争

  • 时间: 2013-04-09 23:20:41
  • 来源: 时律衡
  • 点击率: 8192

  案例回放:

 

  1984年,海尔创立于中国青岛。创业初期,1985年,海尔从德国利勃海尔集团引进了先进的冰箱技术,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创立了海尔冰箱名牌。面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海尔通过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1993)、日本三菱重工(1993)的技术联盟,迅速在洗衣机、空调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之后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1998)、飞利浦(1998)、东芝(1999)、迈兹(1999)、朗讯(1999)等的合作,进入了黑色家电、计算机领域,实现了多元化经营;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实力后,海尔在印尼、日本分别设立海尔莎保罗有限公司(1996)、三洋海尔株式会社(2002)等合资公司,通过股权联盟突破贸易壁垒,建立新型竞合关系;海尔国际化之后,品牌形象、技术水平、营销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随后与美国的英特尔(2007)、新西兰的斐雪派克公司(2009)、美国的惠普(2010)、挪威的FramTech(2010)、日本的骊住集团(2010)建立企业联盟关系。2010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1357亿元,成为世界大型家用电器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在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44位。

 

  案例精解:

 

  企业之间在战略层次上建立联盟,主要存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动因。经济全球化、技术融合深度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竞争压力增大等因素是建立企业联盟的外部环境。从企业内部看,企业通过联盟可以提高市场地位、充分利用资源、获得规模经济、降低研发风险、规避法律障碍、克服贸易壁垒,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规划目标。

  发达国家早期企业联盟战略的主要目的是进入和占领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将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企业联盟的目标更多地表现为在战略上保持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领先地位。以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成果共享为特征的知识联盟将逐步超过产品联盟,成为企业联盟的主要形式。目前知识联盟主要有虚拟企业、技术联盟、研发合作等形式,而新兴的知识联盟形式仍在不断涌现。发达国家企业联盟的快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加强了国际竞争中的垄断势力,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推动了相互依赖的经济关系,并逐步改变了原有国内、国际竞争格局和游戏规则。企业之间的竞争由单个竞争转变为泛产业链的团体竞争。

  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之后,我国企业联盟逐渐呈增长之势,联盟数量快速增长。目前,我国企业联盟主要涉及钢铁、汽车、能源、化工、机械、纺织、家电、电子信息、电信、交通运输、房地产、旅游、金融、传媒、食品、医药、零售等行业。但我国还处于企业联盟的初级阶段,很多创业者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合作意识,以股权为纽带产品联盟较多,在学习上的互动性较弱。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创业者将同时促进国际战略联盟和国内战略联盟。在国际战略联盟中,我国创业者要逐步从单向不均衡的技术、资金吸纳转向均衡的互动型知识联盟。在国内战略联盟中,我国创业者要逐步优化联盟形式,根据联盟目标的不同,可以灵活采用合资、相互持股、合作、R&D合约、合作开发、产业链合作、渠道协议、特许协议等模式,逐渐由实体联盟向虚拟联盟转化。同时,我国企业联盟需要将联盟范围由国内扩展到国外,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科研成果、人力资源和基础设施,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本案例中,海尔集团从一家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迅速发展成一个年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的全球化集团公司的过程中,也实施过并购战略和新设战略,但联盟战略的准确定位与适时调整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诸如,与意大利梅洛尼公司的进一步合作,海尔在国内巩固了洗衣机技术的领先地位;与德国的迈兹、荷兰飞利浦、日本东芝和美国的朗讯建立技术联盟关系,海尔在高新技术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实现单一品牌向多元品牌的跨越;通过股权联盟成功走出国门后,通过广泛的产学研联合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了对全世界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满足程度,国际名牌形象快速崛起。